。
文丨牛 耕
在粮食短缺的时代,红薯是非常重要的杂粮。记得当年母亲在家煮面汤或者熬稀饭的时候,经常会切上一些红薯块。我和弟弟则喜欢用筷子把碗里的红薯块搅得细碎,把一碗好好的稀饭搅得像浆糊,然后却吃得津津有味。过去没有冰箱、冰柜,村里人就把家里的红薯堆放到红薯窖里,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鸡、猪、老鼠偷吃,另一方面是因为红薯在地窖里能够储存好长时间,安然过冬。红薯窖就是天然的恒温保鲜储藏室。它就像一个老土井筒子,大约有三米深,下部空间像一个葫芦般溜园,这样挖出来的红薯窖能够更好地隔绝外界的空气、光源和水分,从而营造出一个恒温环境。王富贵家的庭院东南角就有一口黑乎乎的红薯窖,里边存放着草绳捆好的白菜和成堆的红薯。夏天的时候,他们家把西瓜放进红薯窖里,吃的时候凉甜可口。平时,村里的红薯窖都用木板或废铁锅罩着,富贵家的红薯窖也不例外。那个黑乎乎的窖口整日被他爹用一块沤烂边沿的松木板盖得严严实实的。他爹还再三告诫我们,在他们家怎么疯都行,就是不能随便掀开红薯窖,更不能跳进红薯窖里玩耍。记得王富贵他爹给我们讲,挖红薯窖是个技术活,首先要考察地质,只有像他家的地基全部是干土的地方才适合挖窖。如果土壤里含沙量过高,窖壁就不够结实,很容易导致塌方。为了防止红薯霉变,每年存放红薯前都要对红薯窖进行清理,用工具把洞壁削掉一层皮,否则存放的红薯容易感染病菌。如果红薯窖挖得比较浅,容易与外界空气接触,窖内的红薯就能够大量地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新陈代谢加快就会发热出潮气,红薯坏得速度就快。窖红薯也很讲究。表皮破损的、被虫子咬过的、挖断半截的红薯都得事先挑出来,防止在里面霉变坏掉。往窖里放红薯的时候,不能站在窖口往里面倒,而是要把红薯放进系着绳子的箩筐里慢慢地往窖里放,红薯窖内还要站个人帮忙,轻轻地把一筐筐红薯倒出来认真摆放。由于红薯的呼吸作用会逐渐产生不少的热量,如果控制不好,窖内温度能升到三十多度,即所谓的“烧窖”,窖里的红薯也会大量地腐坏。所以,有经验的村民会通过窖口的井盖来散热控制温度,尽可能地散掉窖里的湿气和潮气,再用木板封住窖口,这样的红薯就能保持好长时间而不坏。红薯容易霉变,而且能让更多的红薯遭殃,所以俗称“坏红薯”。记得村里有个人绰号“坏红薯”,意思是不仅自己心眼儿坏,还经常教唆别人学坏。我们村里有一种说法叫七烂八不烂,说的就是红薯窖的深度和储存。那年秋后,王富贵家的红薯窖该清理了。在大头、二楞的怂恿下,我和“娘娘腔”自告奋勇,好说歹说,大人们才同意我们俩去红薯窖里挖土。红薯窖里空气稀薄,容易缺氧,为安全起见,富贵他爹已经提前通风多天了。临下窖的时候,“娘娘腔”又畏手畏脚地打起了退堂鼓,于是我率先示范,一屁股坐在窖口,深吸一口气把双腿探了下去,红薯窖的内壁上有挖好的两行凹窝,就是所谓的台阶。我手脚并用,凭感觉踩着凹窝慢慢地往下面降,感觉快到窖底的时候,手脚同时放松,一下子跳到了松软的地面。“娘娘腔”也只好硬着头皮爬了下来,腰里还别着一把木柄小铁铲。窖里的温度有些高,而且光线微弱。不过,我们的视力很快适应了窖里的黑暗,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吐沫,就开始一本正经地干活了。大家配合得相当默契。窖壁上的老土被“娘娘腔”卖力地刮着,碎土哗哗地落到窖底,我紧蹲在旁边双手把土捧到箩筐里,王富贵站在窖口指挥着,大头就像在老井边打水一般,挽着袖子弯着腰,卖力地收绳,把我与“娘娘腔”从窖壁上挖掉的土一筐筐地提溜上去。 尽管红薯窖里有些闷热、窒息,抬头看窖口的时候,还会被散落下来的土弄到脸上、甚至洒到嘴里。可是看看一筐筐土被拉出了红薯窖,我和“娘娘腔”不知疲倦,脸上的成就感满满的。“娘娘腔”喘了口气,挤眉弄眼地看着我说:“哎,我想起了一个成语,你猜是啥?”我知道他经常心存不轨,就故意反问他:“你先说,看跟我想的一样不?”“娘娘腔”撇了撇嘴,耸着肩说:“井底之蛙。”我哈哈一笑,拍着他的肩膀说:“我想的是坐井观天!”窖里有回声,瓮声翁响,感觉我们俩就窝在一个大号的坛子里。这时候,圆圆的窖口上探出一个黑脑袋,那轮廓,一看就是大头。大头站在窖口,耐心地商量说:“下面好玩不?咱们轮换着下去吧,该我和王富贵挖土玩了。”“娘娘腔”看看我,我看看“娘娘腔”,感觉彼此意犹未尽就没有理会大头。于是,我们俩继续蹲在窖底挖土,故意对大头的请求视而不见。突然间,红薯窖里一下子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了。不用猜测,也知道是大头用井盖把红薯窖盖上了。原来,憨厚的大头,也会生气。
作 者 简 介
常犯二
煮字为药
不见病愈
但愿
出走归来
仍是少年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