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指数
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近日,网上公开了央行的一份调查报告(《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报告结论直戳“痛点”: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317.9万元,住房拥有率达到96.0%。
朋友圈里有不少人吐槽:
“我是那4%”“又被平均了”“对不起,是我拖国家后腿了”
报告的结论和很多人的直觉相背离,但这里面其实有不少误读,今天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01
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对中国城镇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调查对象为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1万户城镇家庭,覆盖城镇居民近10万(受调查家庭的户均人口为3.2,略高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解读这份报告的时候有2个注意事项:
1.调查对象只针对城镇人口,不包括农村居民家庭。
(2019年,中国城镇人口为8.48亿,城镇化率为60.6%)
2.调查以“户”为单位。
在大城市打拼的租房一族比较容易会有这样的主观感觉,即:
“我就是那4%没房的……”
但因为这项调查是以户为单位的,所以只要你爸妈在老家(县级以上城镇)有房,并且你的户口和爸妈在一起,那你就属于有房家庭。
这就是为什么这项调查得出的房屋自有率高达96%。
事实上,我们父母那一辈人,只要是城镇户口,几乎是人人都有福利分房。
真正困难的是,你能否在自己打拼的大城市买上房?
但这一现实困境被掩盖在了漂亮的数据之下。
接下来说说关键部分的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317.9万元,中位数为163.0万元。”
一般来说,平均值和中位数越接近,则代表不同阶层家庭资产的分布越均匀。
举个极端的例子:
你、乞丐以及马云三个人平均一下,你们都是亿万富翁,但如果按中位数来算,则取决于你的资产。
而中国平均值已经达到中位数的近2倍,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家庭的资产位于平均线之下(原报告的说法是“表明居民家庭资产分布不均”)。
这里的资产,指的是实物资产(房产、商铺、汽车等等)与金融资产(存款、股票、基金、保险、债券、公积金等)之和。
再从居民家庭资产分布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最富有的那10%的家庭,平均资产约为1500万。
这10%家庭拥有的资产加起来,占到全社会总资产的47.5%(再强调一下,这里的社会总资产,仅限城镇家庭,以下不再重复)。
如果把前20%家庭的资产加起来,占到社会总资产的比例已达到63%。
而底层那20%的家庭,其资产加起来仅仅为社会总资产的2.6%。
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体现在区域之间。
在受调查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8个省市在平均线以上,其余22个省市在平均线以下。
其中北京和上海的户均家庭资产,分别达到了892.8万和806.7万,远远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北京户均家庭资产是新疆的7倍)。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北京、上海的房价摆在那儿。
一套房子就值大几百万了。
如果把深圳从广东省里单独拎出来,相信也会是同样的局面。
当然,房子里面可能会包含负债,所以净资产的对比会更有说服力。
所谓的净资产,即资产减去负债后的那部分。
比如你买了300万的房子,首付100万,另外有200万是从银行借的。
那么这套房子的资产为300万,但净资产只有100万。
净资产更能反映家庭的真实财富水平。
根据报告,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均值为289.0万元,净资产中位数为141.0万元,比均值低148.0万元。
均值已超过中位数的2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净资产维度的财富分化,很可能比总资产更严重。
事实也确实如此。
按照净资产水平进行分组:
中国前1%的家庭,拥有全社会17.1%的财富。
中国前1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49%的财富。
中国前2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64.5%的财富。
中国前4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82.6%的财富。
底层20%的家庭,其净资产只占全社会的2.3%。
各个分组的平均净资产水平如下图所示,结果可能会让人感到扎心。
可能是为了安抚公众,报告特意引用了美国2016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美国前1%的家庭,拥有全社会38.6%的财富。
美国前1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77.2%的财富(前1%家庭拥有38.6%的财富,随后9%的家庭拥有38.5%的财富)。
美国剩下9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22.8%的财富。
显然,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中国更严重,甚至已经超出了“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
央行的报告没有对美国家庭的财富状况做进一步细分,而根据我查到的另一项来自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数据显示(皮凯蒂,2014年):
美国前1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70%的财富;
财富排在10%-50%的那部分家庭,占全社会财富的比例约为25%。
而后50%的那部分家庭,只占全社会财富的5%。
皮凯蒂教授给出的数据来自2014年的研究,总体上和央行引用的数据相匹配,但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美国的贫富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了。
所以央行报告的原话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的分布相对均衡”。
但恕我直言,美国并不是一个好的参考系。
事实上,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属于负面案例。
而且我认为美国的现状是非常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最近我在研究美国的民粹主义和反智现象,我发现美国民粹崛起和反智盛行,除了有教育方面的因素之外,贫富差距过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一个社会精英和大众的财富分化过于严重,必然会引发中下阶层对精英阶层的怀疑和不满,会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不信任,这会给阴谋论的滋生提供土壤。
比如最近,比尔盖茨捐助了数亿美元用于推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结果却遭到了大量的诅咒、谩骂甚至是死亡威胁。
阴谋论者把盖茨早年提倡接种疫苗的演讲联系起来,断章取义,说盖茨推广疫苗是为了实施“人类清除计划”。
他们甚至认为,新冠病毒都是比尔盖茨派人偷偷研发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实现全民接种疫苗,来实施那个骇人的“计划”。
底层群众通过对精英阶层的怀疑、嘲讽和诋毁,来获得挑战精英话语权的快感,而精英阶层则鄙视底层民众。
最后的结果就是精英和底层相互看不惯对方,然后社会一步步走向撕裂(特朗普能当选,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接地气,喜欢怼人,会给人取外号,还很有表演天赋,深受中下阶层白人喜欢)。
中国的情况虽然还没有那么严重,但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看看活跃在互联网的键盘侠和杠精)。
而且和美国比,我们还有两个非常大的劣势。
一是,我们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明显落后于美国,这从高端产业的分布、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国家还没有真的富起来的情况下,贫富差距就拉得过大,会反过来遏制国民奋斗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是,我们的资产中不动产的比重过大。
根据报告,中国城镇家庭的财富中,59.1%来自房产,而美国的比例为30.6%。
美国家庭的资产,更多来自于金融资产,而中国近6成来自于房产。
而房产的估值,是可以有水分的。
因为它包含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这个预期过于乐观,或者房价完全是被投机者炒上来的,那就沦为纸面上的财富游戏。
典型的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房价暴涨,全民炒房,甚至喊出了“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口号。
然而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人的财富急剧缩水。
甚至还有不少中产阶级,因为房价暴跌后资不抵债,最终走向了破产,流落街头。
(泡沫破灭后,日本地价大幅贬值)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各分组内的资产均值,净资产最低的那个组别,家庭净资产为33.6万元。
但这里有多少是全国房价普涨带来的?
这部分财富如果不能变现,那不过是纸面上的一个数据而已。
02
这份报告还有一项重点调查的内容,是关于家庭负债。
报告中主要用了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家庭的负债和收入的关系。
一个是债务收入比,另一个是偿债收入比。
“债务收入比是指居民家庭的债务余额与其年收入的比值。”
也就是房贷、车贷、消费贷的债务余额加起来(注意是债务余额,而不是每月要还的按揭金额),和年收入的比值。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债务收入比为1.02,已经超出了美国(0.93)。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其中有43.5%的家庭,是没有负债的(这其实应该也算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如果你家里住的是福利分房时期的老破小,又没有买商品房的话,确实可以0负债)。
如果把这部分人去掉,数据会更难看。
而在有负债的家庭中,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中房贷占到家庭负债总额的75.9%。
说到底,还是围绕着房子。
买房让我们负债累累。
再来看偿债收入比。
指的是月还债金额(按揭+花呗+信用卡等等)和月收入的比值。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偿债能力总体较强。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偿债收入比平均为18.4%。”
这个数据看起来还好,但就像上面说的,受访家庭有4成多是零负债的。
如果把那部分没负债家庭从数据中剔除:
“有负债家庭的偿债收入比的均值为29.5%,中位数为26.7%。”
这个负债就不低了,已经超过1/4。
报告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
报告没有明确它的定义,结合上下文,我的理解是:
金融资产负债率=负债余额/金融资产
这个数据就很难看了。
“有负债家庭的金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85.3%,中位数为117.3%,半数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
所以写报告的人也给出了结论:“居民资产负债率虽整体稳健,但是资产流动性较差,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说白了,就是半数以上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手里的余钱还不起欠下的负债。
表现在二手房市场就是,很多房东需要用购房者的首付款去把余下的按揭贷款还掉,因为他们手里的钱其实还不起尾款。
一旦房价出现大幅波动,将对这些家庭造成财富上的巨大冲击。
刚需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
刚需家庭的金融资产负债率和月偿债收入比分别为151.3%和33.0%,均为所有群体中的最高值。
如果中国重蹈日本的覆辙,刚需可能是最惨的群体。
富人的财富虽然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的债务风险要小得多。
还有一个非常扎心的结论是: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住房数量越多,其家庭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反而越低。拥有一套住房的家庭的总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为64.3%,有两套住房家庭的住房资产占比为62.7%,有三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住房资产占比为51.0%。”
房子越少的人,资产被房子绑得越深,而房子越多的人,他们的资产对房子依赖度更低,手里的可投资资产更多。
也就是说,越穷越依赖房子,越富的人选择越多。
03
整篇报告看下来,我并没有对“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均值289.0万元,净资产中位数141.0万元”这样的数据太过在意。
且不说抽样调查本身可能带来偏差,即便这一数据没有偏差,我认为也是虚高的。
如果把房子拿掉来算净资产的话,立马原形毕露。
最让我在意的还是一下两点:
1.中国家庭被房子绑定得太深。
有房贷家庭的月偿债收入比高达29%,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社会消费,还会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偏偏国内的房子又总是和户口、孩子的教育等重要的民生问题挂钩,所以房价真的不能再涨了(当然,房价也不能大跌,一旦大跌,不仅是影响上下游产业链,大量的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刚需,都会遭殃,所以能稳住是最好的)。
哪怕短期内的经济数据再难看,用房地产来刺激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
好在4·17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了“房住不炒”。
执政者没有为了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利益。
尤其是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按计划是要完成GDP翻番目标的。
但偏偏遇到了疫情。
而从官方公布的一季度-6.8%的经济增速来看,今年我们大概率会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处理。
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如果为了完成目标,不顾后果强行刺激,那才真的是损害了我们长远利益。
当然,现在靴子还没落地,还是要看两会正式公布的目标。
不过既然公布了一季度的惨烈数据,并且已经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我相信还是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的。
2.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老实说,贫富差距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规律。
你只能尽力缓解,而不可能去扭转规律。
我能想到的一个比较好的应对方式,还是回到“攀科技”这条路上。
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占领高端产业,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高薪就业岗位,从而让那些努力奋斗的人能够成为高收入人群。
作为后发国家,我们也要吸取美国的教训——不要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陷入产业空心化。
高端产业不仅仅要福泽白领阶层,还应让蓝领工人也能有体面的收入(但蓝领收入高了,则意味着成本必然也会上去,所以这个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利润才可以支撑)。
有了一批高收入人群,他们在消费和购买服务的时候,又会带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收入。
说白了,就是在全世界的竞争中,抢到足够多的蛋糕。
只有蛋糕足够多,在一层层分下去的过程中,才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顺带还能把现有的房价泡沫消化掉。
这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说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
其实美国在走向产业空心化之前,美国人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他们曾经的橄榄形社会,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现实是,美国不会乐于见到中国过上这样的日子。
我们如果把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大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有“社会分层”的。
美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站在地球这个大社会的顶层(但因为产业空心化等问题,美国的内部分配出了问题)。
如果中国想要晋升,必然会撼动美国的地位和利益分配。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铁了心要打压中国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
首当其冲的就是华为。
华为是唯一一家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企业,所以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会无所不用其极。
可以预见,“攀科技”这条路必然会走的无比波折。
但我们也只能努力去走这条路。
否则以中国的体量和发展程度,14亿人为了有限的蛋糕争得头破血流。
最后只会让社会充满绝望和戾气。
当然,这是建立在长期视角下的观点。
从短期来看,这份报告可能还有一项特殊的意义,那就是为房地产税的征收探探底。
按照央行的这份报告,中国城镇家庭户均资产317.9万,住房占比为59.1%,那么户均房产价值约为187.9万。
2019年,中国城镇人口为8.48亿,按照平均每户3.0人计算,中国大约有2.83亿户城镇家庭。
那么我们可以算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房产市值或已超过500万亿。
这个规模已足够成为重要的税源基础。
当然,刚需不用担心,相信首套房会有减免(或者按人均面积减免)。
对于多套房或者大户型业主,将要面临的额外的税费。
当然,只要收来的税是用于改善民生,那也不失为缓解贫富差距的一种方式吧。
P.s根据户主学历和家庭资产关系的分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家庭资产和户主的学历呈正相关。学历越高的家庭,资产越多。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依然是最容易实现向上流动的一条道路。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