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诗(卞之琳的现代诗歌)

卞之琳的诗
现代派代表诗人卞之琳,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他曾师从徐志摩与胡适,其“化古又化欧”的诗作不仅化解了他的情劫,更道出了广阔的宇宙。今晚21:30,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邀请到了诗人古冈,与我们一起分享卞之琳的现代诗歌创作。

古冈(左)、张颖(右)

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卞之琳

把爱恋写在诗歌里

卞之琳苦恋的对象张充和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1933年夏天,23的卞之琳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紧接着在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

年轻时的张充和

诗人闻一多曾经评价卞之琳从来不写情诗,但看到张充和之后却有所改变。古冈介绍,由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卞之琳写给张充和的诗所用的手法会更加内敛。

年轻时的卞之琳

古冈还提到,卞之琳很喜欢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他把魏尔伦这种现代派的技法,与中国古典含蓄的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写下了五首爱情诗作《无题》。

“信手拈来”不朽代表作

卞之琳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写于1935年的诗作《断章》被公认为是他的不朽代表作。

《断章》手稿

古冈介绍,北大毕业后卞之琳便去了济南教书,这时他的写作动机已与张充和没有直接关系了。当时,卞之琳看了一篇由周作人翻译的日本文学家永井荷风的散文,一下子就被触动了。于是他把这些触动随手写下来了,恰恰就是这信手拈来的文字,却成为了一个经典。

永井荷风

“化古又化欧”

除了《断章》之外,卞之琳在现代诗歌的创作方面对世人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古冈心里,卞之琳的所有诗中最直接能够触动他、刺激他的就是这首《距离的组织》。他认为,卞之琳对于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艾略特诗歌的暗示和启发。

艾略特文集《荒原》

古冈介绍,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非常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在三四十年代,艾略特写的《荒原》虽然晦涩,但对中国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卞之琳在读完历史学家吉本的名著《罗马衰亡史》后深有感触,模仿艾略特对历史与当下关系的理解,写下了这首《距离的组织》。

《罗马衰亡史》

卞之琳曾说自己写诗既化古,又化欧。所谓化古,就是如何重新创造性地来使用中国的古典资源;所谓化欧,就是如何把西方翻译的诗歌来化成自己的创造性资源。卞之琳是一位现代主义非常典范性的诗人,正因为他的典范性,对未来与当今的诗坛有着很大的启发性作用。

晚年时的卞之琳

长按二维码关注星文化
WeChat ID: xingwenhuawx

(以上文字根据节目内容以及嘉宾谈话整理)
艺术人文频道 每晚九点半《今晚》

 爱奇艺《今晚》
节目直播可登陆看看新闻网/看电视/艺术人文

卞之琳的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