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故事:谁能讲一讲“鸿门宴”的由来?

网友提问:

谁能讲一讲“鸿门宴”的由来?

优质回答:

《鸿门宴》其实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史记·项羽本纪》

简单来说就是一次在鸿门举办的宴会,举办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当时的抗秦军队领袖,我们大家熟知的项羽和刘邦。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二人在灭秦后长达五年争斗的开始。

当时的项羽的兵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后来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觉得被冒犯的项羽决定与刘邦开战,而范曾也借此机会像项羽说出了刘邦的野心,我觉得这是后来鸿门宴的导火索。就在要发起战争拿下刘邦之际,项伯报恩夜访张良,让其逃走。

后来张良见形势不妙,找到了机会并把原委告诉了刘邦。后来项羽见了刘邦,刘邦一上来就开始跪下谢罪,并且给项羽敬酒,表示为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项羽能够来主持大局。在宴会上,范曾想要找机会杀死刘邦,可是刘邦并不应。

后来范曾找来了项庄,让其舞剑借机杀掉刘邦。项伯见不妙,于是开始保护刘邦,就这样二人僵持着。

张良见此不妙就出去搬救兵,叫了樊哙。见樊哙,项羽不仅没有怎么样,而是一句“来者何人!”虚张声势还请他喝酒吃肉。刘邦趁机如厕和樊哙逃走。后来,项羽和刘邦在随后发动了楚汉战争,项羽败北,江边自刎。而刘邦建立了汉朝。

“鸿门宴”一词在后世被用作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都成为了名句。

鸿门宴并不像《史记》中描写的那样剑拔弩张,刘邦和项羽心中都明白,大打出手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好处。

在司马迁的整个描述当中暗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有些妇人之仁的性格,注定在之后以失败告终。相反刘邦却化险为夷,顺利把这场鸿门宴的危险降到最低。

其他网友回答

鸿门宴就是项羽和刘邦打了一个赌,谁先占领咸阳谁称王,刘邦先占领了咸阳,但是项羽耍赖不认账。项羽耍赖有他耍赖的资本,兵力雄厚啊,打赌输了就派兵灭了你。但是刘邦是流氓出身,怕被挨打就主动上门认错赔礼道歉,带着一张50岁的老脸去给26岁的小伙道歉。项羽手下的一个70多岁的老头范增觉得刘邦这个人日后会跟项羽抢地盘,所以要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在鸿门请刘邦吃饭,范增就想在酒席间把刘邦给砍了,于是叫了项羽的弟弟项庄搞了个舞剑表演助兴,乘机杀了刘邦,但是项羽的叔叔项伯不同意,也去舞剑保护刘邦,刘邦就这样逃过了一劫,这就是鸿门宴的过程。

现在我们常说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多用于朋友之间请吃饭,开玩笑说不会是鸿门宴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谁能讲一讲“鸿门宴”的由来?

“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它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其实这段文字又说了另外一个我们熟知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过这正好从侧面说出了“鸿门宴”的由来。那么“鸿门宴”具体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来历是这样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而这时出现了两位起义领军人物,一为刘邦,另一为项羽,两人约定谁先进关谁为王。而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而项羽接着率兵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准备攻打刘邦。刘邦示弱亲自在鸿门与项羽会面,项羽的谋士范增知道刘邦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便让武士项庄在宴会上谋杀刘邦,结果刘邦知道后找借口上厕所得以逃走。历史上把这次有预谋的宴会称作“鸿门宴”。

知道了“鸿门宴”的由来,那么它又带给我们那些启示:

1,从项羽放走刘邦,造成后来再没有机会杀掉他,直到最后乌江自杀,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做大事不能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要善于抓住成功的机遇;

2,从刘邦听从谋士建议在杀机中逃走,最后夺取天下,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做大事要知人善用,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关键时刻采取措施,才能化险为夷,走向成功。

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看清某些宴会的真面目,以免是“鸿门宴”而把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宴”是秦末楚汉之争时,楚霸王项羽和刘邦之间发生的典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发。

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并派人驻关阻项羽。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刘邦吃惊不已,让张良请项伯入营,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讨好项伯,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项羽道歉。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

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又赐之生猪腿,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借口一走了之。“鸿门宴”一文就是这一事件的实录。

其他网友回答

鸿门宴本身并没有什么可说道的。楚义帝熊心出于离间项羽阵营的政治目的,搞出了“先入咸阳者为王”的伎俩。不巧的是,在刘邦率军西进期间,因为迫于项羽的军事压力,秦军几乎没有组织太大规模抵抗,刘邦便轻轻松松进入了咸阳城。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分赃不均”,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叛逃,向项羽揭发:“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本就对刘邦先入咸阳耿耿于怀,加上曹无伤的“加油添醋”,项羽火冒三丈,在鸿门设宴,欲除刘邦。结果,事先项羽的小叔叔为了微时好友张良的安危、向张良透露了项羽的态度,从而使刘邦从容地准备好了应付项羽的方案。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结果项伯却横插了一杠子。之后便是樊哙的介入,算是刘邦在宣示武力吧:“有我连襟樊哙在,你们今天想杀我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事毕,刘邦借尿遁,张良以进献珍宝、代刘邦向项羽“服软”,鸿门宴到此结束。

其实,鸿门宴本身并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说道,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项羽是在带着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与刘邦对峙的情况下搞出鸿门宴的,可刘邦仅仅借尿遁便成功逃脱了,这里面是不是过于儿戏了?就算刘备逃离了宴席,可项羽如果铁了心要杀刘邦,就刘邦那点儿兵力,根本不够项羽塞牙缝的,不是吗?再说项羽,这个人从来就不是贪财好货之徒,怎么就轻轻松松就被张良献上的珍宝和咸阳城给“收买”了?

关于项伯泄密的疑问

关于鸿门宴之前项伯向刘邦泄密的问题,存在两个疑问:一、项伯为何要泄密。二、项伯何以能够轻松前往刘营。

项伯为何要泄密,太史公给出的理由是项伯担心会祸及微时好友张良。可问题又来了,如果仅仅是通风报信,项伯差遣一个亲信、持一封手书足矣,干嘛非要冒那么大的风险亲自前往刘营?更离奇的是,项伯这么大一个人物、项羽的亲叔叔,居然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项营、来到了刘营。大营的守卫呢?沿途的明哨、暗哨呢?全都没有发觉,不奇怪吗?

只能有一种解释,这是项羽与项伯达成的默契,项伯去刘营是带着特殊使命的。什么使命?替项羽告诉刘邦项羽想要杀他,同时观察刘邦的反应,让项羽来决定接下来到底应该如何处置刘邦!为什么要派项伯?原因很简单,谁都可能背叛项羽,项伯不会。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项羽当皇帝他才是宗室,他日裂土封王也是极有期待的!跟了刘邦,他充其量也就是个列侯,就算没有亲情成分,纯粹从利益出发,项伯也不可能背叛项羽、投靠刘邦。

刘邦的反应让项羽打消了疑虑,刘邦非但没有逃,而且还用结成儿女亲家来巴结项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说好话。同时,刘邦也应了项羽的邀请,同意前往鸿门赴宴。站在项羽的角度想想,如果刘邦想自立为王并已经有所行动,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脚底抹油,不是吗?起码不会自投罗网,去鸿门送死!但是,刘邦去了,而且事先还不忘请项伯从中斡旋。对项羽而言,这起码说明刘邦暂时没有打算自立门户与自己对抗,否则这一系列举动就没有意义了。

项羽摆鸿门宴的意义

既然前面说到,通过项伯,项羽已经大致确认了刘邦暂时没有打算自立门户与自己对抗,那么项羽为什么还要设鸿门宴呢?个人认为,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平息内部争议

在项营内部,对于刘邦先入咸阳的反应是非常剧烈的,尤其是以范增为首的头脑清醒者,认定刘邦心存野心、很难屈居人下。因此,这些人一直在要求项羽先下手为强,提前除害。对于项羽而言,就算不杀刘邦,自己这些左膀右臂的积极性也不能伤害,必须有所表示,而鸿门宴不失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摆下准备杀刘邦的鸿门宴,足以安抚范增等人了,这也是范增安排项庄舞剑的原因所在,因为在他看来,这场宴会就是为了取刘邦人头而设的。

但是,项羽并没有真的打算置刘邦于死地,所以才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项伯的出场。在那样的场合下,项伯横插一杠子,如果没有事先与项羽通气,试问项羽会作何感想?项伯不傻,得罪了这个亲侄儿,自己的荣华富贵基本上也就到头了!很显然,这就是项羽与项伯达成的默契。为什么项羽这次又选择了项伯?原因不难理解,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是长辈,他出头底下的人、包括范增不便多说什么。换作其他人,根本镇不住场面,只有项伯最合适。如此一来,既没有伤害到范增等人的积极性,不杀刘邦范增等人还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我叔叔自作主张,我也没辙啊,总不能为了一个外人杀了我亲叔叔吧?”

再次确认刘邦的反应

前面说了,刘邦的反应项伯已经看到了,而且很可能已经汇报给项羽了。但是,这仅仅是口头表态而已,项羽无法确认。只有刘邦真正到了鸿门赴宴,项羽才能最终确认。因此,这场鸿门宴非办不可。

更重要的是,项羽内心恐怕也并不完全相信刘邦嘴上的那些表态,还打算在再观察观察刘邦的反应和态度,以决定到底要不要杀刘邦。这就是项羽同意让项庄舞剑的原因所在,一旦刘邦反抗,项羽随时可以暗示项伯不要介入,而让项庄要了刘邦的性命。正是因为刘邦没有表现出抵抗姿态,这才有了后来项伯横插一杠子的事情。说白了,这完全是项羽设的一个局,主动权完全在项羽手中,一旦刘邦苗头不对,项庄随时可以成为架在刘邦脖子上的一把利剑,一剑封喉!很显然,刘邦的反应最终打消了项羽的杀心,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否则,就算项伯横插一杠子、就算樊哙介入,项羽仍然有机会杀了刘邦,不是吗?

实际上,樊哙的介入恐怕也并不是什么宣示武力,刘邦更多地还是在借樊哙向项羽服软:“我连襟这身手,要冲进来杀了项庄是小菜一碟,就算杀你项羽,恐怕也未见得不可能。但是,我们是真心来认错的,根本没打算动粗。”这一点,樊哙与项羽的对话也从另一个侧面予以“证实”了。项羽之所以酒肉伺候樊哙,很可能就是读懂了刘邦的弦外之音。否则,区区一个樊哙,恐怕未见得就能救得了刘邦的小命,他能不能斗得过项羽还两说呢。

给异姓诸侯王上眼药

除了前面说到的几点,项羽高调举行鸿门宴或许还有一个意图,那就是给异姓诸侯王们上眼药。在项羽看来,杀刘邦没有必要,可就这么悄悄放过了,显然起不到敲山震虎的作用。高调举行鸿门宴就不同了,此举既将项羽的态度公诸给了异姓诸侯王:“你们胆敢自立门户,我项羽绝不姑息!”与此同时,项羽最终宽宥了刘邦等于又在怀柔天下:“只要你们真心跟着我项羽走,我依然是会既往不咎的。”恩威并施,这是帝王惯用的伎俩,项羽玩得同样驾轻就熟。

综上所述,鸿门宴看似儿戏,实际上处处暗藏杀机,但凡刘邦说错一句话、有错一步路,很可能就会死无全尸。这是高手之间的对决,不需要什么都说明白,心照不宣。都说项羽是一介武夫,个人认为,从鸿门宴上的表现来看,项羽这个人恐怕并不简单,帝王驭人之术玩得也是炉火纯青!只不过,他遇上了城府更深的刘邦而已。

说到底,整个鸿门宴谁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项羽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刘邦成功保住了性命、保存了实力,双方都是赢家。除了那个“二五仔”曹无伤!为了撇清关系,项羽索性把曹无伤扔出去顶了雷,整个鸿门宴最终以曹无伤的“搬弄是非”收尾,无伤大雅,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有曹无伤。这就是刘邦事后敢于立即诛杀曹无伤的原因所在,因为只有杀了曹无伤才能证明项羽搞鸿门宴没有错。项羽将曹无伤抛出来,实际上就是想借刘邦的手杀曹无伤为自己洗白。刘邦如果留下曹无伤反倒是会让项羽多心,这会不会是刘邦和曹无伤联袂唱给自己看的一台戏。一切没有剧本,全靠默契,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对决!

与鸿门宴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