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明明在珠江附近,为什么叫黄埔军校?

网友提问:

黄埔军校明明在珠江附近,为什么叫黄埔军校?

优质回答:

黄埔军校和黄浦江有什么关系?说起来还真是有关系呢!

在广东福建台湾乃至港澳地区,有很多地名用“埔”,读音同“布”。类似于河南和湖北常有名字叫“陂”的地名,在山西陕西又有不少叫“原”的地名。这里面不仅和当地方言有关系,还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在广东一带,有很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泥滩地形。这些泥滩土壤肥沃,很快被开发成村庄,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叫做“埔”的地名。在广州的珠江口,形成了一个冲积小岛,这个小岛,一开始就被叫做了“黄埔岛”,用广东当地方言来说,这就是“黄布岛”。

关于黄埔岛名字的起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说这里有大量的黄姓居民迁入,所以叫黄埔岛。另一种说法则是,传说有人看到过凤凰曾降落在这个岛上,所以叫“凤埔”或“凰埔”,广州十三行迎来很多西方商人,因为读音问题,开始被叫做“黄埔”。

到了1924年,孙中山先生联合苏联一起搞革命。苏联支持下,黄埔岛上建立起一座全新的军校——陆军士官学校。因为地处黄埔岛,所以常有人把他叫做“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主要生源是湖南和广东两省,校长确实浙江人蒋介石。蒋介石看到黄埔两个字,也没细看,自然而然把他和上海的黄浦江联系起来,直接叫他“黄普岛”和“黄普军校”。

所以,“埔”这个字,其实只有在“黄埔”和“柬埔寨”两个词中间才会被读作“普”,其他所有的用法都是读作“布”。

有趣的是,好像只要加上“甫”这个偏旁,读起来就很复杂。陕西出身的黄埔系国军网红张灵甫,在很多粉丝那里直接被改名为“张灵普”,说起来真是太搞笑了。反倒是我这个天天黑张灵甫的人,在教他们如何读偶像的名字。

黄埔,可以说是见证整个近代历史的地方。

早在闭关锁国的清朝中前期,黄埔就长期作为西方商人的驻足之地,影响力巨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黄埔附近水域,英军全歼了广州方面的清朝水军,点到为止,就是为了获得600万的广州城赎城费(根本不是教科书里面说的被林则徐打跑了)。后来这600万的赎城费,再加上1500元的清廷赔款,总计赔款是2100万元。

英国军队出兵数万,万里远征,耗费军费无数,终于逼迫清廷签订了南京条约。美国佬就聪明多了,来到中国,就找两广总督谈一件事“我要见皇帝”。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怕让道光帝看一眼外国人,二话不说就签订了《望厦条约》。不久后,法国人如法炮制,签订了黄埔条约,签订地点,就在黄埔岛。

1924年在黄埔岛建立起的黄埔军校,影响了之后20多年的中国军事历史。只要是黄埔毕业的,不管是在国军和解放军哪个阵营,都会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国民革命军,黄埔系被视作是蒋系军阀的核心和骨干。以至于后来八路军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短期内培养起大量三八式干部,有人戏称,广州黄埔岛的黄埔军校是国军骨干。如今红军创立的抗大,就是新生的红埔军校,红埔军校必然战神黄埔军校。

黄埔人也没想到,居然因为一个外地人不识字读错了,居然直接让村子改名了,哎!

其他网友观点

题主可能把黄埔军校的“黄埔”和黄浦江的“黄浦”弄混淆了。虽然都读pu,但是一个是土字旁的埔,一个水字的浦。

黄埔军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黄埔军校在创立之初,孙中山先生把校址设立在广东广州黄埔区,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称呼。

所以说,黄埔军校的得名,和珠江没有什么关系,和远在上海的黄浦江更加是八杆子打不着。

实际上,黄埔军校也只是一个俗称,从来都不是正式的称呼。黄埔军校创立之初,正式的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又依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实际上,黄埔军校除了开始创办的那几年在广州黄埔区,后来又一次搬迁到了武汉、南京、成都,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分校。因为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都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最知名的三所军校之一(另外两所是云南讲武堂和保定军校),在近代中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国军中的很多抗日名将,大多出自黄埔军校;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之中,有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和黄埔军校有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学子的伤亡率高达95%。

在大陆时期,黄埔军校一共创办了23期。由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创办的,所以在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黄埔军校也跟着去了台湾,校址在台湾高雄。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叫做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时间是1924年。

首任校长是蒋介石,军校位置是广东广州黄埔区的长洲岛,所以也被成为黄埔军校。

简而言之,黄埔军校就来自于黄浦区。

黄浦区的由来,一说是这段珠江河段古代成为黄木河。

当地粤语发音和普通话不同,外人听的就是 黄埔的语调。

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黄浦区了。

这就是黄埔军校名字的由来。

黄埔军校的名气很大,在于他的学员素质很高。

1925年12月1日,《赤心评论》杂志第12期刊登了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

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这些要求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是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当时中国教育水平差,小学毕业就算知识分子,可以回乡当乡村教师做账房先生,受人尊敬。

当时的初中毕业,相当于今天大专。

而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无钱能够让孩子上中学的,至少也要是小康家庭。

这些小康家庭的孩子,最低程度吃饭不成问题,为什么要来当兵送命呢?

然而,从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黄埔军校总共招收了6期学生,合计两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

这绝对是极为惊人的,堪称民国军校的奇迹。

要知道: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地来试,录取与否,均不发给旅费。

也就是说,报名者都必须自己筹措旅费,等于是贴钱来当兵。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些人都是中国的精英年轻,是有抱负的知识分子。

他们一不为钱,二不为名,完全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送一首黄埔军校之歌: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这个问题说简单他也简单,也就一句话的事。但黄埔军校这可是咱大华夏近代史上,最出名的军校。从打头的第一期开始,到第二十三期结束整整培养出来二十三万各级军官。这是什么概念,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那就是两个集团军啊,光这数目这就了不得啊。尤其是第一期到第七期培养出一万三千多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将领。

后来把持国民党军界各个要职的人都是这一万三千人里头的,所以您要是想把题主这事好好的掰扯清楚,咱的往细了说。

首先第一点,咱先了解一下黄埔军校。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捺不住寂寞戳俺着大脑门:“咱大华夏还有不知道黄埔军校的,你快拉倒吧!嘚瑟也不是你这样的,玩呢?”

别介,这里面的道道还真有说法,您先听听,别着急下结论。这黄埔军校他分狭义和广义上来讲。

狭义

首先是狭义上说,应该是1924年到1930年这时间段,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那长洲岛上办的军校。当时也是为了节省开支,利用的是当年满清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创办的。

这军校打开头到最后结束,人家的官方名称一直都不是叫黄埔军校,人家建校的时候,叫的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隔了两年,改成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再过三年就变成了“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再过俩年,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手里,又改成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名一直沿用到了1946年又变成了“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这五次大改名,他没有一次叫黄埔军校的。那为什么要叫他黄埔军校呢?其实也简单,因为这军校所在的这个岛子,属于长洲岛上的黄埔区,所以在民间大家伙都习惯就叫他黄埔军校。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建立这军校呢?”

1921年都快结束了,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向孙中山先生提出,建立军官学校,整一支完全属于革命队伍里的军队。所以这时间到了1924年的时候,国共两党这就联手建立了这学校。

广义

这个是狭义上讲的,那么广义上说的是,国民党自己个在全国各地整的那些个分校,这分校和总校联合起来他也叫黄埔军校。

但在大家伙的共识中还是喜欢在狭义上理解黄埔军校。

建校的事

这黄埔军校打一开头建立的时候,原本是想让程潜当校长,蒋介石和李济深当副校长的。一听这安排,老蒋当时就不乐意了,撅起屁股就跑了,跑到上海玩消极对抗,还找来张静江和孙中山掰扯这事。

没得法子这事拖了快半年了,孙中山这才委任老蒋当了校长。话说老蒋玩以退为进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了。算了这是别的话题,咱放在这里也别提了。

咋说呢?1924年那会大华夏满地的军阀,大大小小的瞅着都烦,这帮人他不乐意黄埔军校到自己的地头上招生。所以当时招生只能是委托当地的组织写介绍信来招生。

谁都没有料到,这招生的消息一放出去,大华夏地头上的人挤破了头都想来。大家伙实在是被大华夏的局势压抑的太久了,都想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有些人放着旅长的身份,一脚丫子踹了,到了黄埔军校重新开始当学员。

这一家伙光来报名的就有一万两千多人,足足超了三倍还多。没得法子正式录取三百五十人,备取一百二十人。剩下的人要说能力不够,拉倒吧,只是选上的人更加的优秀而已。要知道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牛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个时候苏联派来很多的教员来教授。

这后来黄埔军校随着当时的政局,也是分分合合的好几次。

事就是这么个事,叫黄埔军校是因为人家最初的校址就是在长洲岛上的黄埔区,不管他的校名咋改,但大家伙还是喜欢叫他黄埔军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题目有意思哈,本人正好在广州黄埔区生活过一段时间,主动认领,前来解答。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边的黄埔区珠江边上,“黄埔”这个名字很是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最早这里是一个小村落,名叫浦村,后来随着黄姓人口大量迁入,干脆改成“黄埔”。

黄埔更东边,距离珠江口更近的扶胥镇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是南中国的最重要开放港口,到了明代,商港溯珠江上移,到了黄埔附近,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这里逐渐由村庄扩大成了一个更为繁华的同名大型港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这里就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乌涌之战,此战中,清军几乎全部被歼。战后,法国不甘心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据有的权利,也开着军舰来到这里,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黄埔也因此暴得大名。

但那时候的黄埔的“埔”,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念的“pǔ”。说起这个字的现代读音,还与蒋介石有着一定的渊源。

“埔”字原先还真不念“pǔ”,而是念做“bù”,广东梅州还有个大埔县,同样是这个“埔”字,人家就是念成“bù”音,不仅大埔县是这样,其它的带“埔”字的地名,基本都是念“bù”。

到了1921年底,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准备在广州创办一所军校,培训后备军事力量,后来把建校地址选在了黄浦区珠江边的长洲岛上,因为这里有以前清朝时期的小学旧址,还有比较开阔的操场可以用于军事训练。1924年,由蒋介石担任首任校长的陆军军官学校举办了首批学生的开学典礼,从这里陆续走出的人才精英,几乎创造了整个现代历史。

由于这所军校地处黄埔,因此也被习惯称作是“黄埔军校”。

问题是蒋介石并不熟悉广东话发音,把黄埔(bù)地名误读成了黄埔(pǔ),加上历届学生大部分也是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同样也不熟悉本地地名,在蒋校长的多次训话中,(pǔ)的读音便逐渐深入人心。

长此以往,黄埔(bù)的叫法就变成了黄埔(pǔ),因为没人管、也没人听得懂你广州本地人是怎么念的,掌握全国文化事业大局的正是他们这帮黄埔军校走出来的精英人物。

所以,“埔”字才由单音字(bù)变成了多音字(pǔ)和(bù),其他地方的“埔”字大可尽情念做(bù),唯独用于“黄埔”的时候必须念(pǔ)。

至于浙江人蒋校长为什么会念错,一种很合理的想象是,他多半是把”黄埔”二字看做成了上海黄浦江的“黄浦”,没分清是三点水还是土字旁。个人觉得倒也未必,可能他也是出于习惯性的念法,不管怎样,黄埔(pǔ)的说法已经是将错就错,而且看来也是会一直持续下去了。

其他网友观点

1924年,一座影响了中华大半个时代的军校出现了,这座军校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黄埔军校。

不过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黄埔军校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不叫黄埔军校,而是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因为坐落于广州的黄埔岛,才在人们的习惯下,被称作为了黄埔军校。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黄埔军校跟上海的黄浦江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只是读音相同,实际上字形上有很大的差别。

接下来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往下阅读,了解一下黄埔军校的历史。

黄埔军校创建的初因

要说到黄埔军校出现的历史渊源,我们还得说到军阀混战时期孙中山的势单力薄。

终孙中山的一生,他都没能掌握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在乱世之中,没有有效的军事力量是很致命的一件事情,所以孙中山虽然努力奔波,但一直没能取得太过于实际的成就。

后来,为了能获得实际有用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就开始和苏联合作,借助苏联的力量建立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历史中确实很大程度增强了国民党的力量,但是这番局面孙中山却是没能看到的,因为在1925年,孙中山就因病离开了世上,当时距离黄埔军校建校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黄埔军校所出名将

黄埔军校创建的主旨是迅速培养一批能马上投入到战争中的低级军官,因此在黄埔军校刚创办的时候,黄埔军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是特别高,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初级军官的短期培训班。

在黄埔军校前几期中,黄埔军校给学生们定下的学习时间是半年,然后再加上入学前军训的半年时间,黄埔学生们顶了天也就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可见黄埔军校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学质量确实不是怎么上档次。

不过虽然教学质量不高,但是黄埔军校却在历史中培养出了许多名气颇大、能力优秀的将领。

比如历史中有名的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王耀武、林彪、徐向前、陈赓、胡链、邱清泉、黄百韬、谢晋元、孙元良、郑洞国、戴安澜、黄维、左权、桂永清、周士第、余程万等等许多后来排得上号的将领,都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战火中飞腾的黄埔军校

在近代史中,国内能和黄埔军校影响力比肩的也就北方的保定军校了。

而我们要注意的是,保定军校学生的活跃周期是民国中早期,在军阀混战早期,就有了很强势的发展。

黄埔军校学生的活跃周期则基本在民国中后期,他们是在东征、北伐战争之后才慢慢在历史中展露出来,并最终于抗战时期崛起,走向了国民政府军队的中高层位置。

正因为他们是一步步历经战火成长起来的,所以即便他们早期在黄埔军校接受的教育并不是特别优质,但也极好培养出了他们的军事素养,使得他们在后期参与战争的时候,拥有了足够实力支撑自己所在的位置。

而这些黄埔学生们其实是分两个阶段的,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就是黄埔军校的第六期。

从现实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抗战时走上中高级军官位置的基本都是黄埔前六期的学生,他们的运气非常好,赶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至于后面六期的学生并不是说他们的天赋不如前六期的学生,而是他们错失了一个好时代,所以就算再如何拼命,也很难赶得上前六期学生们的成就,一直到现如今,都未曾出现过什么有名的将领。

所以说这就是黄埔军校之所以叫黄埔军校的原因,黄埔军校的“埔”和黄浦江的“浦”大家还是要区分开来的。

与黄埔军校在哪里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