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网友提问: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颔联中的“青春”的意思到底该如何理解,下面由我为您解答:

一、诗歌的创作背景

首先来看下这首诗: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心系国家却又遭受过很多动乱的诗人。当时,杜甫正流落四川,当他得知唐军收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也宣告结束,其内心喜悦欢快之情无以言表,遂做了这首充满希望和欢快的诗作。

另外,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而洛阳正是他诗中所说的第二“故乡”。单是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就能看出在之前,因为动乱,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人不敢前往洛阳等地方,而现在这些地方终于收复了,杜甫便可以从四川启程,穿过巴峡和巫峡,再途径襄阳,便可以大胆前往洛阳了。

二、“青春”的涵义

这里的“青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葱时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

“青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思:一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绿的情景;二是指青少年时期,意思是年龄、年岁尚不大;三是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我们再结合全诗的意思来把握一下:

剑门关外毫无征兆地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喜讯,就忍不住落下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子和儿女,哪里还有愁云惨淡的样子,都正带着高兴劲儿,随意地收拾起了书卷和它物。

在美好的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美好的春光返回故乡,才是最让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啊!

那就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行到巫峡,再经过襄阳,就可以直奔洛阳城了。

杜甫出生于712年,结合这首诗的背景,杜甫当时已经51岁了,所以说青春指青少年时期有失偏颇。那么,这里的“青春”,应该指公元763年春天的美好景物较为妥当。试想,杜甫一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前往洛阳的路上,正是美好春天,自然有美好的景物一路相随,给他们“作伴”。

三、写在最后

杜甫平生遭际坎坷,如此充满欢喜之情的诗作并不多。理解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词句的含义,着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上下句,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二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都是我们增强理解力和准确把握内涵的必要途径。

以上浅见,有没有道理?欢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杜甫以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大概为众多读者熟知了,也就不再啰嗦了,只对这两句诗作诠释。

此两句诗,是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颈联。杜甫以律诗严谨著称,这两句诗对仗十分工整:比如”放歌”对”作伴”、”纵酒”对”还乡”,等。

句首的”青春”与”白日”对。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意思是在晴朗的日子引吭高歌、开怀畅饮,抒发无比兴奋。

白日,既有晴天之意,亦有收复失地大地重光的含义。

青春,表示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同时亦含有还乡夙愿得尝、心情舒畅愉快的含义。

其他网友回答

指阳光明媚的大好时光。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杜甫最快乐的诗。

1 出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剑门关以南之地,代指蜀地。

蓟北:河北蓟州之北,安史之乱老巢。

却看:再看。

公元762年,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河南平。763年,史朝义兵败自缢,河北平。八年安史之乱结束,诗人杜甫喜极而泣,创作此诗。

1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应该在这大好的日子里“放歌”,“纵酒”,欢庆胜利,我们还应以返老还童的心情,焕发青春,与青春年少的儿女一起,趁春光明媚,作伴还乡。

这是诗人“聊发少年狂”的疯狂了,都是战争胜利惹得祸,让年过半百的诗人高兴得像个小孩,这是杜甫诗最难见的纯真可爱。

身未动,心先行,沿着涪江入入巴峡穿巫峡,顺长江至襄阳,向洛阳,飞回了故乡。

惊喜的感情波涛有如洪峰迭起,奔涌向前,势不可挡。

2 “青春”的含义

诗词中常见,比如,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

一是指青春年少时期,人生最好的阶段与时光。

一是指春天白日,春季草木茂盛,色青,故称,“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而杜甫的诗应包含这两种,

既是激动得青春焕发,又是春日盛景的佳时,

虽然杜甫此时已垂暮,然战争的胜利是久盼的消息,再老的人生也会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热情,犹如返老还童,年少重回。

春光明媚之际,天公作美,正是返乡最佳时节,战争平息,终可安心归乡,春景正盛,鸟语花香,一路高歌,再欣喜不过。

所以,

酒不是销愁而是助兴,诗不是发泄而是怡情,从不在诗里提及的妻儿也不再避嫌,细腻入微地注目,无声得动情。

自然明快,一气呵成。

杜甫最肆意纵情,愉悦至极的诗。

清代文评家张谦宜评价:“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其他网友回答

谁都知道,这是老杜平生第一快意之作。

这篇诗作也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中,成为了几近家喻户晓的杜诗名篇。

说实话,老杜能在沉郁顿挫的制衡下首出第一快诗,真的就是生平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老杜的诗篇中,这样的快意诗作实属凤毛麟角,颇为难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代大学者浦起龙在评价老读这首诗的时候,给出了如下说法:

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馀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各色典藏中也将老杜这首诗作评为别具风神的上上佳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推介,足以说明这首诗于老杜本人以及后来者的巨大、深刻影响。

一般来讲,七律诗的五六联经常是作者最为得意的偶仗之句,不仅神采飞扬,文风飘荡,更具文眼气质,起到荡气回肠的推波助澜作用。老杜的这句诗亦是如此。也是老杜生平漂泊浪迹惯了,几乎一生都在萍踪浪迹的艰难中度过,甚至过着食不果腹、衣不暇暖的流浪生活,还需要好朋友的周济和补贴,就连居住的茅棚也被大风刮起三重茅,害得他老迈的腿脚去和嬉戏的儿童争那一捆蓬萱。

令老杜最为莫奈的是小儿子的饥饿而卒,老来丧子,这对老杜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浩劫空前的,更加深了老杜对于这种漂泊浪迹的深深痛恶。而官军一下子收复了大片失地,流浪的人们尽可以安居乐业了,于老杜来说那就是喜不自胜,难以抑制内心的巨大冲动,让他和妻子喜极而泣,终于一反平生之意写下了这首天下第一快诗。

至于青春两个字的含义和所指,无疑是在绿意盎然的春天,讴歌的是那时节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还有蕴藏在人们内心之中对于和平安宁的渴望,更是老杜这个遭逢乱世的漂泊人生的内心无限感慨。古人向来以大好春光形容万物复苏百业俱兴,这里老杜借用春天的描述,实则描写了人们内心之中更为期盼和热望的那个带给人们希望和富足的春天。

在老杜的眼里,无论是何等样的春天,都是充满了希冀的最美好的开始,所以他才筹划着开始下一段更为精彩的人生旅程。

图片来自网络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