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卡农背后的爱情故事是假的吗?
优质回答:
卡农背后的爱情故事是假的吗?
我也很喜欢听卡农,兴致来的时候还会吹一吹口哨。记得有段时间,我把网上各种卡农都找出来听,最后觉得还是钢琴版本好听。那时候还纳闷,怎么网上有这么多版本的卡农,查了一下才知道,卡农(Canon,规律),泛指具有某种规律的调调,是一种曲式,恍然大悟。
你说的卡农特指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是德国音乐家帕赫贝尔所创作。这首曲子伴随着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简单概括如下:
主人公小P小时候流浪被人收养,耳濡目染学会了弹钢琴。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B,长得漂亮又有钱,因为小P会弹钢琴而爱上他(看来学门手艺特别有用啊),便假借拜师学艺之名,乘机接近他。
但是小P是个榆木脑袋,认为小B不专心学琴,非常生气,赶走了她,并放下狠话“你真的不适合弹琴。”(是你真的不适合谈情吧。)
小B一气之下走了,专心练琴,甚至参加比赛拿了奖,令小P刮目相看。在此期间,小P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小B,不可救药,并创作了1/3的卡农,想送给心上人儿。
小B意欲表白,看似故事要走向美满结局,狗血剧情开始上演,小P征兵入伍,上前线,完成了2/3的卡农。空挡期间,一公子哥追求小B,知道她心有所属,为了让她死心,便谎称小P已挂,给了她一具尸体(恐怖)。小B悲痛欲绝,割腕殉情。
小P打仗归来,知道了所有的事,伤心不已,并在她的墓前演奏了完整版的卡农。
令人催泪的故事,和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故事有的一比,只不过结局不同。悲剧的张力更大些。
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故事是假的。原因如下:
小P接受的是学校专业的音乐教育,是正规科班出生,再说弹钢琴、作曲哪能耳濡目染就学会。
1681年,小P娶了小B为妻,只不过没多久,小B被瘟疫夺去了生命。
小P生平简介中没看到其当过兵的经历。
小P学的是管风琴,并不是钢琴。钢琴是1710年发明的。而卡农是在1690年前就创作出来了,1706年小P便去世了。
爱情故事是假的,曲子真情实意是真的,卡农极大可能是小P思念亡妻小B而作。洗脑神曲卡农,可能代表着思念之情在小P脑中挥之不去吧。
其他网友观点
回答问题之前,我搜索了一下这个虚构的故事,大家先来看看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然后听我一一分析它的真假。毕竟这段故事读来很是感人。
古钢琴
《D大调卡农》的作者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是德国的管风琴家、作曲家。在他10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里 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着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是这个镇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芭芭拉)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经历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着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在镇上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女孩钢琴大赛。)
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找Pachelbel并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当她去找Pachelbel的时候,Pachelbel已经不在了。当时正值战乱,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后说:“好,我等他回来。”
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Pachelbel。Pachelbel没有父母和亲戚,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的晚上,在当时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钢琴的教堂里,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凑了这首乐曲卡农,一首乐曲过后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眼泪。
约翰·帕赫贝尔
我们在看看百科上的资料:
帕赫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赫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赫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赫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从以上资料中就可以明确看出,
约翰·帕赫贝尔的音乐是在学校学习的,人家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并非在教堂里跟着琴师学会的钢琴。
约翰·帕赫贝尔是一位新宗教音乐的著名创作者,虚构故事的作者将这一部分进行了改编。
约翰·帕赫贝尔最常用的也不是古钢琴,而是管风琴—— Pachelbel 是巴洛克早期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师。
另外:
《卡农》创作于他27岁时,也就是1681年。当时他正与芭芭拉。盖布勒热恋,因此据推测《卡农》很可能是爱情促成的音乐灵感。可以可以看出,卡农确实是帕赫贝尔写给妻子的作品。的确是一段因为爱情而创作的一首名曲。
当然,很多人因为这个纯美虚构的故事,对《卡农》有了一层更深的爱。音乐赋予其中的感动和温暖,加上一个故事的升华,相融在一起,让《卡农》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经典。帕赫贝尔《卡农》是一首精美的古典音乐小品,全长5分钟左右,与其他很多旋律复杂、篇幅冗长或者内涵深奥的古典名曲相比,它因简单明朗轻快悦耳的旋律而普遍被应用。《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