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介绍?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曾侯乙编钟什么年代?
曾侯乙编钟是1978年出土的文物,年代在战国早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曾侯乙编钟是什么级别?
答:曾侯乙编钟为国宝级文物,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
为什么要叫曾侯乙编钟?
因为是在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里发现的,所以就叫曾侯乙编钟:
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 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 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
曾侯乙墓编钟中有双音钟。?
曾侯乙编钟最为神奇的是一钟双音。
披照编钟上的错金标音铭文所示,分別敲击不同部位,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如中层3组第5号钟,正鼓部标音为“羽”,敲击正鼓部测的频率是427.7赫兹,其侧鼓部标音“宫”,敲击侧鼓部测得频率516赫兹,两音分别相当于现今钢琴键盘上大字4组的“A”(即简谱所记6,La)音和大学5组的“C”(即简谱所记i,do音,正鼓音比侧鼓音低88.3赫兹,亦即低一个小三度,与羽、宫间小三度音程相符(即6与i之间相差三度)。
曾侯乙编钟是谁复原的?
曾侯乙编钟是方国荣和他的儿子方晨修复的,目前保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甬钟与曾侯乙编钟的区别?
甬钟只是曾侯乙编钟里的一种,而曾侯乙编钟是由65件不同的钟组成的一套编钟。
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用终”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曾侯乙编钟数量多、规模大,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编钟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铭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分,分为3组,这3组钟形制各异,第一套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钟”,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23枚长乳甬钟组成。
王孙诰编钟和曾侯乙编钟哪个厉害?
曾侯乙编钟更厉害。
《王孙浩编钟》发现于河南淅川下寺。 编钟由型制不同、大小各异的铜全金铸制的甬钟、钮钟、镈钟按音律排列而成。编钟一钟双音、举世无双,能演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在打造这件举世无双的编钟时,并非把六套列国编钟简单、机械地拼凑起来,而是严格按照当时的音律,通过自己的艺术再创造,把65件乐钟有机的荟萃、集纳、组合为一体。这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调动了高度的知识、智慧和能力,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流程,完成了古代诸侯国罕见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所以曾侯乙编钟更厉害。